
吳哥之行回來之後,我又去訂了一本書,在當地看到盜版的出版品充斥,還是決定去買一本正版蔣勳老師的"吳哥之美",算是對於作者的敬意!!蔣勳老師草創東海美術系之時,雖未上過他的課,但是對於美術系友的特殊行徑,感到非常另類,即使事隔多多年之後,我還沒目睹更有創意的萬聖節活動,蔣勳老師的薰陶,東海美術人的奔放,應該是有影響的!
蔣勳老師的書引起我對吳哥的探索的起點,跟著他的腳步回溯到15世紀元末明初的周達觀,周達觀何許人也,元末溫州人(溫州舊稱永嘉),當年六月奉朝廷之命,前往真臘國,目的為何呢?這引起很多懷想....有人說是為了軍事目的,有人說貿易....各種說法!總之....周君從六月授命,直到次年的二月才出發,或許古代需要準備期較長吧!周達觀循水路進入越南,沿湄公河進入洞里卅湖,終於抵達吳哥窟......當時,吳哥窟正是黃金時代,周君所形容的奇風異俗,庶民生活,帝王宮殿...無一不令人嘖嘖稱奇!!
真臘風土記~~就一一記載了當時的吳哥,吳哥窟又被周君稱為魯班墓,魯班是中國春秋時著名的巧匠,周達觀萬萬沒料到,當時中國視為南方的蠻夷之邦竟有此文明,所以....所有吳哥建築都是向著東邊,惟獨吳哥窟向著西方.有遙望須彌山之意吧!
在禮教的時代裡,他還對於當地人不論貴賤男女赤身露體,腰間纏布頗有微詞....對於婦女的描述,顯得有窺探不得其究的懷想....
自國主以下,男女皆椎髻,袒裼,止以布圍腰。出入則加以大布一條,纒於小布之上。布甚有等級。國主所打之布,有直金三四兩者,極其華麗精美。
不分男女,皆裸形入池,惟父母尊年在池,則子女卑幼不敢入。或卑幼先在池,則尊長亦迴避之,如行輩則無拘也
番婦産後,即作熱飯抺之,以鹽納於陰戸,凡一晝夜而除之。以此産中無病,且收歛常如室女。余初聞而詫之,深疑其不然,既而所泊之家有女育子,備知其事。且次日即抱嬰兒,同往河内澡洗,尤所恠見。
最後說:華人船員認為當娶妻容易,生活富饒而"跳船"(現代人搭飛機所以叫"跳機")移民到當地......種種描述無意中成為吳哥地區文化的最佳寫照....
唐人之為水手者,利其國中不著衣裳,且米糧易求,婦女易得,屋室易辦,器用易足,買賣易為,往往皆逃逸於彼
古代的國王,被形容成上天之子,對於化為女身的九頭蛇精Naga與國王的關係,可說是君權神授的象徵,描寫如次:
其内中金塔,國主夜則卧其上。土人皆謂塔之中有九頭蛇精,乃一國之土地主也,係女身。每夜(則)見國主,則先與之同寢交媾,雖其妻亦不敢入。二鼔乃出,方可與妻妾同睡。若此精一夜不見,則番王死期至矣;若番王一夜不往,則必獲災禍
這也算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傳說, 似真似幻,不過國王每天得爬上天宮,樓梯之陡峭(如上圖),真非常人能為...
"真臘風土記"最後經19世紀初由法國傳教士之筆翻譯成法文,傳到歐洲,當時對法國的震撼,應該不亞於馬可波羅遊記吧~~原本在中國是一本知名度不高的風土誌,展轉成為歐洲人冒險的濫觴,而後1860年法國博物學者亨利.穆哈(Mouhot)發現吳哥窟,讓消失的文明重現,中西的歷史,無意中產生連結.....世界真是非常奇妙!
19世紀歐洲人怎麼到吳哥旅行呢?
隨著穆哈的日記,以及探險家的腳步,1907年起,在不到3個月內,共有200多名歐洲遊客蜂擁而至,其中多數來自金邊和西貢,當時的旅遊可不是輕鬆的事,遊客們先得從洞里卅湖搭汽船到河口,再搭舢舨沿著暹粒河到暹粒鎮,接著搭著大車,在泥濘不堪的道路行駛著,拉著車的水牛還噴著鼻息,.....車輪常會陷入泥沼中,路程大約一個半小時,但是,感覺卻像六小時小上,我想感覺應該比我們從台北搭直達飛機到暹粒的飛行時間還遠吧!?

在吳哥寺廟的週遭,只有吊腳茅屋(柬國的傳統茅草房屋,樓下是空的,人住樓上),只需帶寢具,食物,廚具,就可以停留,投宿時間有限制,是2天,汽艇2天後就開走囉!如果沒搭上就得等上一星期....參觀吳哥窟比較輕鬆些,即使台階尚步滿荊棘,灌木叢等,但是迴廊是暢通無阻的,陡直的樓梯也沒有坍方.
但是,參觀吳哥城就大不相同囉!!城裡叢林密佈,路況很糟,大車得繞道走過大樹阻斷的路線,巴戎寺石堆建築,上面佈滿蔓藤,塔上佛面從中露出;鬥象台的平底座經常是一片沼澤,當年,執行修復工程時,常常要划獨木舟才能靠近....想接近顛王台也同樣困難!!去過吳哥城的人都知道,這二處景點現在位於一片綠草皮的旁邊,與19世紀的情景迥然不同!!
即使充滿困難和不舒服,歐洲人還是樂此不疲,等待他們發覺的驚奇和夢想!!叢林之中,石璧龕上,樹叢底下...都是大冒險!
21世紀的今天,從台北搭機可直達暹粒,辦好簽證後,與約好的司機碰面,展開幾天的吳哥之旅,看來卻是這樣稀鬆平常.....先人的努力,才人讓我們如此輕鬆參觀,幾百年前,在祕林之中,隱藏的石像,廟宇,壁畫...卻是如此遙不可及啊!!登上巴肯山,放眼望去都是鬱鬱蒼蒼的叢林,才惘然明白~~~除了開闢好的道路外,吳哥的遺跡的確是隱藏在祕林之中的,或許陸續仍會有新的發現呢!!
當年,踏上石板路的發現者穆哈,隱藏不住內心的狂喜,排除當地人的勸阻,走進叢林的盡頭,探討神秘的廟宇......冥冥中彷彿有了指引
15世紀的周達觀,19世紀的穆哈,21世紀的我們......是什麼緣故?無形中有了串連,或許,就如同蔣勳老師所言,或許,幾百年前,我只是班第絲蕾(女皇宮)的雕刻工匠之ㄧ吧!!被前世的記憶牽引,來到這神秘的叢林中.....
ps.本文部分內容節錄自Bruno Dagens"吳哥石林"
原文
http://blog.yam.com/sabrinashu/archives/1371192.html
http://blog.yam.com/sabrinashu/archives/1371233.html
*****吳哥全覽下面按下去*****